历史学家马克?诺尔(Mark Noll)曾发人深省地指出:“福音派心智的丑闻在于,福音派几乎没有什么心智。”在人工智能(AI)浪潮日益高涨的当下,这番有力的警告显得尤为迫切。
AI催生的双重危机
当信仰长期缺乏深入的思考,倾向情绪化与实用主义时,心智就容易陷入贫乏。如今,AI的兴起正以新方式加剧了这一趋势,催生出新型态的反智主义,带来双重危机。
其一,是“思维外包”的危机。AI让使用者能及时获取生成的文本与信息,从而疏于亲自阅读、写作、批判与反省的操练,导致心智的钝化与思考能力的萎缩。
其二,是“权威转移”的危机。使用者容易倾向过度信任AI实时生成、看似全面的答案,这可能导致人们开始怀疑、甚至不信任身边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人——包括牧者、学者和导师——拥有经过沉淀的知识与智慧。其实,AI的使用者信任的是那些实际上充满数据偏见、扭曲甚至谬误的演算法。
不健康的灵粮
这场双重危机正催生出一种“灵粮快餐文化”。它以追求效率与便捷为名,正在侵蚀我们信仰的深度与健康。其危害具体表现为三种“不健康的灵粮”:
- “快餐”:速成却根基不稳的知识
如同快餐能迅速果腹却缺乏均衡营养,AI提供了速成的答案,使人绕过了艰难的释经、阅读和神学反思过程。当我们满足于这种肤浅的认知,便轻视牧者与导师的引导,最终失去分辨真理与错谬的能力。 - “罐头”:标准却了无生气的讲道
当教牧同工将思考与创作的责任外包给AI,讲台便充斥着标准化的“罐头信息”。这种讲道或许格式与内容正当明确,却缺乏传讲者个人生命挣扎、属灵争战与生命见证所能流露的生命力。这样做是对牧养召命的失责与亏欠。 - “零食”:迎合偏好却视野狭隘的学习
AI的演算法是为了迎合用户的喜好而设计的,极易将人困于“信息茧房”。信徒若只接收符合既有偏见的内容,他们的信仰视野将变得狭隘甚至偏执。这种“属灵垃圾食品”的学习方式,破坏了健全信仰应具备的系统性和整全性。
应对之道:从“快餐”回归“盛宴”
神学教育者与教会牧者必须带领信徒回归到能滋养全人的“生命盛宴”。以下提出三种实践方式:
- 深化心智操练,拒绝“思维外包”
对抗思维懒惰的最佳解方,就是刻意进行心智操练。教会与神学院必须更加强调深度阅读、批判性思考、严谨写作以及默想等属灵纪律。正如保罗勉励提摩太:“这些事你要认真实行,专心去作,使众人看出你的长进来。”(提前四15)我们不可将神所赋予的思考能力与责任假手于机器。 - 回归道成肉身的群体,抵制“权威转移”
神学真理是在真实的群体关系中传承与激荡的。一个“被圣化的心智”是在与上帝和他人的团契中形塑而成的。课堂的讨论、饭桌的交谈、生命中的彼此扶持,都是演算法无法模拟的经历。教会必须强化这种“道成—肉身”的群体生活,让信徒在真实的、充满爱与真理的社群中,学习分辨、接受提醒,并一同修正偏见。 - 培育整全的属灵品格,整合知识与生命
新型反智主义的最大危害,是割裂知识与生命。我们的回应,必须是竭力将两者重新整合。神学教育的目标,是塑造具备基督品格、忠心有见识的仆人。若知识无法转化为充满爱、谦卑、圣洁与服事的生命,便毫无价值。
结论
AI是强大的工具,但它永远不能取代我们思考的责任与团契的地位。愿我们都能善用科技而不被其奴役,警醒地辨识并拒绝新型反智主义的诱惑,在基督里为自己和羊群预备那能真正滋养生命的盛宴,忠心完成神国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