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世纪修道士Guido of Arezzo为了帮助新的诗班成员能更好、更快地学唱贵格利素歌,进而发明一种类似书写文字的记录方式,将所听到的音乐,以哲学的概念,转换成纸上的音乐符号。因着现代乐谱的发明,我们更能透过视觉加上听觉的记忆,掌握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,如往上行(Ascending)、往下走(Descending)、渐强(Crescendo)、渐弱(Decrescendo)等概念。不单如此,我们可以透过乐谱理解更为复杂的概念,如绘词法(Word Painting)、前后呼应、拓展、演变等。
在众多音乐元素概念中,有一个非常有意思,就是Modulatio。 Modulatio普遍被翻译为“变调”,但我较喜欢“转调”(Modulation)这个词。“转调”就是当乐曲进行到一个阶段时,作曲家就对乐曲进行一些音调、速度、节奏、风格、情绪上的转变。一个有效的转调有助于提升、消减所呈现的音乐情感元素,或赋予音乐主题(Musical Motive)一个新的曲调平台来发展。为什么非要转调呢?因为若同样的音乐主题历经无止尽的重复,会使人产生冗长、沉闷以致听觉麻木,并停滞不前的感觉。因此,转调是赋予旧的旋律、节奏一个新的机会、平台与音调,让它可以继续发挥、成长、开花、结果,并持续建立听众的期待,引领他们听到曲目的结束。转调所形容的,不就是人生吗?
似乎,诗篇126篇所讲述的以色列人,也经历过这样的转调。
被掳前的以色列,是一个属灵境况浮浮沉沉的国家。这起伏循环一转眼就靠近500年,导致以色列民开始对众先知所发出的警告渐感麻木。不得已之下,上帝为以色列民预备一个无法避免的转调。这个转调,不是突发式(Abrupt)的转调,更像是渐进式(Progressive)的转调。渐进式转调最大的特点是要经历铺陈与预备,然后在旧调与新调的共同和弦或共同音(Pivot Note)上,坚定地、义无反顾地转调。先知们对以色列民众的警告也是如此,到了不得已的时候,大转调(被掳)就来临。大转调之所以会发生,因为调性已离原本所属音调太远,就像以色列民对神的心意也渐行渐远。
被掳的以色列民,在异乡文化中陷入迷茫与挫败。然而,这种经历反而带来更清晰的检视,以及对被掳的原因进行更深刻的反省。就像我在美国求学期间也经历过“美漂”——美国漂流的生活。生活在一个陌生城市、吃着陌生料理、与陌生文化打交道,这一切迫使我重新认识自己。借着“美漂”的经历,我更积极地去了解我的本土文化、成长环境、母语方言等。人确实是要活在异乡、住在异地,才能更了解原来的自己。
虽然诗篇126篇这首感恩诗,没有述说太多被掳前的事迹,但诗歌中紧凑的对仗,让我们可以感受这份感恩之情,实在来之不易。
第1节:曾经梦过、盼过,现已经历过。
第2节:曾经的质疑,现今的肯定。
第3节:曾经的伤悲,现今的欢喜。
第4节:曾经的经历,现今的回忆。
第5节:曾经的劳苦,现今的享受。
第6节:曾经的牺牲,现今的成果。
凡有过些许人生经历的都明白,诗篇126篇里的对比——曾经至现今,必需经历转变的磨练。而转变需要时间,更需要经历不安、忐忑、失去与牺牲;转变定会带来陌生、无助与无力感。若可以选择,你我都不想转调或转变;但对于属基督的我们来说,转调与转变,是成为神合用器皿的必经之路。因为唯有真正经历上帝的“转调”后,我们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,才能对上帝持守更坚定的信心及更完全的依靠,并义无反顾地跟随祂到底。